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
我知道,下雨是由天气干旱,蒸气往上飘而形成的。
今天科学课上,老师让我们回家做一个小实验《造雨》,并详细地讲解了如何造雨。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当然就是做实验了。我先从冰箱里拿出几块冰,把冰放进一个玻璃杯里,在玻璃杯口上放一个玻璃罩,把玻璃杯放到阳台上。可我等了好一会儿,还不见雨滴,真有点恼火,我拿起话筒,打给我的同学黄秋阳,问他实验有没有成功?他回答没成功。我又打给了其他几位同学,实验成功了没有?同样,他们也没有成功。我不信,又埋起头来,看起科学书。一看书,我才知道,实验没有成功的原因是什么?由于傍晚的太阳光太弱啦!水蒸气没法增加。怎么办呢?我思来想去,很快就找到了增加水蒸气的办法,请妈妈帮助在煤气灶上加热。这样,玻璃杯里就起雾了。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雾很快就变成了小水点儿,聚集在玻璃罩下面,不一会儿,雨就“滴答滴答”地下起来了。我高兴地直喊:“我成功了,我成功了!”妈妈看了,也很高兴,直夸我肯动脑筋。
经过这件事,我受到了很大启发:要做好一件事,遇到困难不要气馁,多学习,多想办法,敢于实践,就能获得成功。
在观察大自然的过程中我偶然发现,树干的形态都近似圆的——空圆锥状。树干为什么是圆锥状的?圆锥状树干有哪些好处?为探索这些问题,我进行更深入的观察、分析研究。在辅导老师的帮助下,我查阅有关资料,解到植物的茎有支持植物体、运输水分和其他养分的作用。树木的茎主要由维管束构成。茎的支持作用主要由木质部木纤维承担,虽然木本植物的茎会逐年加粗,然而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茎的木纤维数量是一定的,也就是树木茎的横截面面积一定。接着,咱们围绕树干横截面面积一定,假设树干横截面长成不同形状,设计试验,探索树干呈圆锥状的原因和优点。经过实验,咱们发现:
(1)横截面积和长度一定时,三棱柱状物体纵向支持力最大,横向承受力最小;圆柱状物体纵向支持力不如三棱柱状物体,但横向承受力最大;
(2)等质量不同形状的树干,矮个圆锥体形树干承受风力最大;
(3)风是一种自然现象,影响着树木横截面的形状和树木生长的高矮。近似圆锥状的树干,重心低,加上庞大根系和大地连在一起,重心降得更低,稳度更大;
(4)树干横截面呈圆形,可以减少损伤,具有更强的'机械强度,能经受住风的袭击。同时,受风力的影响,树干各处的弯曲程度相似,不管风力来自哪个方向,树干承受的阻力大小相似,树干不易受到破坏。以上的实验反映自然规律、自然界给咱们启示:
(1)横截面呈三角形的柱状物体,具有最大纵向支持力,其形态可用于建筑方面,例如角钢等;
(2)横截面是圆形的圆状物体,具有最大的横向承受力,类似形态的建筑材料随处可见,如电视塔、电线杆等。在我的观察、试验和分析过程中,逐渐解释、揭示树干呈圆锥状的奥秘,增长知识,把学到的知识联系实际加以应用,既巩固学到的知识,又提高学习的兴趣,还初步学会科学观察和分析方法。
为什么米饭可以粘东西?
大家应该早就知道米饭可以粘贴东西!因为在家时经常看见奶奶爷爷在粘纸或者粘破的东西。不过时间长它就会自然地掉下来,所以说用米饭粘东西也有坏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为什么米饭可以粘东西?做个小实验吧~
这个星期六的上午,我把冰箱里所剩无几的'白米饭拿出来,又去将放在储存柜多年的破纸掏起来,实验便开始。先将米饭磨碎,磨成很细很细的米碎后,在一点一点的放在白纸破损的地方,很快一条破损的白线条就复原,只不过还剩下一点痕迹。滴答滴答时间过得真快,终于在十五分钟的努力下我将一张破的没法入眼的白纸边的崭新崭新的,这其中的奥妙我也不知道多少!
据我解:因为米饭中含有淀粉,煮成米饭后淀粉遇水糊化,有粘性。小提示:不过淀粉中含糖份,时间过长,会失去粘性。
怎么样,这个小知识会让你受益匪浅么?
亲爱的同学,你听说过哥伦布竖鸡蛋的故事吗?哥伦布将鸡蛋打碎才能竖起来,其实,不用打碎也能竖起来,但大约要花五分钟的时间,真是太麻烦了。因为重心在三角形的正上方时,鸡蛋才能竖起来。重心不在三角形上方时,鸡蛋就倒下了。所谓重心,是指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合力的作用点。由此,我们可以想到一个物体,它不仅能够站起来,而且怎么推也推不倒。不用我说,聪明的你肯定会想到,那就是不倒翁。有趣的不倒翁,无论你怎么使劲推它都不会倒,甚至你把它横过来放,倔强的它又会站在你的面前。不倒翁为什么不会倒下来呢?
哦!一方面,是因为它上轻下重,底部有一个较重的铁块,所以重心很低;另一方面,不倒翁的下半部,都是做成滑滑的球状,当它受力向一边倾斜之时,它的重心被提高了,而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在重力的作用下,它向稳定平衡状态的位置运动。由天惯性,它要来回几次摆动之后,最终又停留在原来的位置上。
啊!原来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我们一定要多做科学实验,多学科学知识,好好学习,才能造福人类。
暑假的一天下午,我在少儿频道的节目中看到一个有趣的实验。主持人竟然让一个熟鸡蛋钻进了酒瓶里。小朋友,你相信吗?是不是主持人用的是奇特的材料或者有什么神奇的魔力?不然鸡蛋怎么会穿过比它的身体更细小的瓶口呢?为了弄清其中的奥秘,我召集了几个小伙伴,打算按照主持人的做法试试看。
我们按照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材料准备了一个熟鸡蛋、一个啤酒瓶与一盒火柴。我们先把鸡蛋剥去外壳,放在酒瓶的瓶口上。有一个伙伴还试着用手去按鸡蛋,可是不管怎样鸡蛋就是稳稳地立在酒瓶口上。我说:“看我的吧!”我学着主持人的方法,点燃一根火柴,迅速的丢进了瓶子里,再把鸡蛋及时地放到瓶口上。只见火柴渐渐地熄灭了,这时鸡蛋开始一点一点地往里钻了。突然,整个鸡蛋都掉进了酒瓶里。同学们高兴地拍起手来,我们成功了。
当我们都沉浸在喜悦中的时候,一个调皮的小伙伴提出了新的挑战。能不能让鸡蛋再钻出来呢?我的伙伴们都摇了摇头。有了刚才的成功,我自信地说能。我猛得吸了一口气,鼓起腮帮“呼”得吹进瓶子里,接着,立刻把瓶子倒过来,只见鸡蛋一点一点从瓶口钻了出来。最后,鸡蛋被一股强大的力量推了出来。真是太神奇了!同学们都欢呼起来。我得意极了。这时,一个好问的伙伴说:“这其中又有什么道理呢?”被他一问,我才从得意中醒过� 后来,我们几个伙伴商量,一定要查找资料,解开这个谜团。
时间一晃过去了,假期结束了,我们又回到了校园。在科学课上,我们学习了《我们周围的空气》这一单元。从课堂上丰富的实验与老师的讲解中,我知道了空气要占据空间与空气成分的知识,终于明白了鸡蛋钻进酒瓶里的奥秘。现在我可以向我的小伙伴们说明鸡蛋钻进酒瓶里的科学道理了。科学学习可真有趣!
火箭里的科学小奥秘
自古以来,人类一直梦想着能够飞向天空。火箭作为一种能够实现这一梦想的工具,在人类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今天,我来带你们来认识一下火箭吧!
首先我们要认识一下火箭的样子。火箭很高,大约都在30米左右,差不多有13、14层楼那么高。我国第一艘火箭长征一号,是为中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而研制的三级火箭,全长29。46米,最大直径2。25米,起飞质量81。5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为300千克。长征一号火箭是为了发射卫星,用途不同,火箭的种类也不太相同。比如说神舟十二号它是载人火箭,飞船其总长度约9米,总重量约8吨,为推近进舱、返回舱、轨道舱等结构。
那到底是什么作用可以使这火箭脱离地心引力飞向太空呢?其实火箭是靠燃料燃烧时向后高速喷射强大气体的反冲作用而前进的。火箭在向前飞行的时候,燃烧剂和氧化剂在迅速燃烧,产生的高温高压燃气以每秒钟数千米的速度向后喷出。火箭在喷气的时候相当于给气体一个向后的推力,于是喷出的气体给火箭一个反作用力,使火箭向前飞行作 文 吧。这就像你把可乐在空中使劲摇晃时,又快速把盖子揭开倒放在地上可乐就会迅速在强大的喷射下向前飞上去。
火箭发射时也有一定的程序。按照选择的发射窗口和规定的发射程序,在发射指挥中心的指挥和控制下,使用航天运载器将航天器运送到预定轨道的过程。航天器发射有地面发射、海上发射、空中发射和空间发射等多种方式。
说到火箭就不得不介绍一下中国古代火箭了。中国古代火箭有箭头、箭杆、剪羽和火药筒四大部分。火药筒外壳用竹筒或硬纸简制作,里面填充火药,筒上端封闭,下立端开口,简侧小孔引出导火线。点火后,火药在筒中燃烧,产生大量气体,高速向后喷射,产生向前推力。其实这就是现代火箭的雏形。火药筒相当于现代火箭的推进系统。锋利的箭头具有穿诱人体的杀伤力,相当于现代火箭的战斗部、尾瑞安装的箭羽在飞行中起稳定作用,相当于现在火箭的稳定系统。而箭杆相当于现代火箭的箭体结构。中国古代火箭外形图,首次记载于公元1621年茅元仪编著的《武备志》中。
怎么样?听了我的介绍,你对火箭又有了新的认识了吧?
读了《一堂实验课》这篇作文之后,我怀疑球外大气压真的`能将两个半球压在一块儿。
今天我把大气压力重做了一遍。想知道结果吗?慢慢看吧。
放学以后,我约了几个同学做大气压力的实验,我先拿出两个铁的半球,这两个半球大小一样,空心的,半球顶部拴了根粗绳。开始了,我从气孔中慢慢抽出空气,又赶紧用橡皮塞塞住气孔。最后,用铁球顶部的绳子拴在桌子腿上,准备好了,我朋友个个争先恐后地抢着做,我看他们那么乱,就把他们一个一个排好,按次序来。我一声令下,第一个就使劲地往旁边拉,铁球就像铸在一起,纺丝不动。我们都为他加油,可最后还是没有拉开。第二个人上场了,他用力拉了好几分钟,都没拉下来。这时,我火冒三丈,一会儿用牙咬,一会儿用文具盒打,还用石头打,都没变成两半。就这样,一个个的都失败了。还有最后几个人了,鸦雀无声,一个都不敢拉,他们暗想,就这么个铁球,竟然没有拉下来。我想,书上的办法说不定真的有用,我胆怯地碰了碰绳子,朋友们给了我勇气,我拔开橡皮塞,这时只用很小的劲就拉开了铁球。
事后,大家问我:“为什么能拔开?”我却说:“天机不可泄漏。”
科学往往是很吸引人的,而且科学还是永远探索不完的,永远新鲜有趣的。比如,就拿漂浮的鸡蛋这一实验来说,也许很多人都知道,但做实验的过程远比听说的要新颖。
实验很简单,材料只有四样:大玻璃杯、食盐、勺子、鸡蛋。虽说简单,却可以从中收获无限知识。
首先,我拿起水壶,在玻璃杯里倒进大半杯水,接着轻轻把鸡蛋放入水中,鸡蛋在杯中沉入底部后就不动,似乎在休息。
接着我放1勺盐,鸡蛋没有动静;我开始放第2勺盐,鸡蛋仍然安安静静的躺在杯底;我一气之下放6勺满满的盐,鸡蛋没有辜负我的期望,上升的一点;最后,我不服输的放2勺盐,鸡蛋上升指数又高些。
我听说别人的鸡蛋可以漂浮的'水中间,就把鸡蛋拿出来,用勺子搅拌一下未融的半成品盐水,待杯子底部的盐化,才慢慢把鸡蛋放进去,这时,鸡蛋不停地上下浮动,我等一会儿,鸡蛋不动,挣扎着浮出水面。
最后,我把剩余的2勺盐倒入水中,鸡蛋逐步上升到水面,如戴着泳圈在自在的游泳,我淘气的用手指把鸡蛋往下压,松开手指,鸡蛋又很快飘回到水面。
为什么鸡蛋会飘浮起来?我从电脑中取得收获:鸡蛋刚放进清水里的时候,由于鸡蛋的比重比水大,鸡蛋受到的浮力小于本身的重量,所以它会沉到底部;放盐后,水把盐溶解,水的比重增加,当盐水的比重等于鸡蛋的比重时,鸡蛋就会浮在水的中间;再继续加盐,当盐水的比重大于鸡蛋的比重时,鸡蛋就会浮在盐水的上面,并且鸡蛋顶部露出水面。
老师在课堂上告诉我们:任何物体在水里都会受到浮力,受到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水的体积的重量,这就是著名的“阿基米德定律”,也叫浮力定律。其实科学就和长大要学的物理差不多。
我很惊奇这个小小的实验居然蕴含如此丰厚的定理,这才明白科学除用来放松用来玩,还对我们有很深的重要性。我暗暗下定决心在往后的日子里好好学物理,好好研究这有趣的科学。
身边的科学真多啊!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我观察到的身边的科学知识吧。
要是你有事要出去,一定要检查好有没有把电源拔下来,要不然会很危险的。要是着火了,只能用水才能把火灭掉,用油灭火不但灭不了火,反而会让火着的更厉害。在夏天,如果你被蚊子叮了,也不用担心,你拿一片芦荟叶,挤出一些芦荟叶的水,就不会痒了。
在寒冷的天气里,如果你感到很冷,你可以把热水袋放在身上,就可以暖和一些了。在给鱼换水的时候,可以利用虹吸原理,用管子把鱼缸最底下的脏东西吸出来。
地下室里的灯只要有声音达到一定的分贝就会亮起来了,这样的灯特别节能。还有一种感应触摸台灯,只要用手一碰就亮了,再一碰就灭了,用起来特别方便。
在公共场所,电感应水龙头可以感应出水,避免了人们交叉感染。身边的科学多的数不清,让我们用心发现,仔细寻找,到处都有它们的身影。
下午第二节课,周老师一进教室就神神秘秘地对我们说:“今天,我要用这两本‘魔书’和你们做一个有趣的游戏。”
周老师的话刚一说出,教室里就沸腾起来了。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着:“魔书!”“游戏!”……一个个边议论,边伸长了脖子向周老师望去。我也不例外,可一看,我却非常失望,因为周老师手里就是两本普普通通的音乐书,根本就不是什么“魔书”。
周老师似乎也看懂了我的心思,意味深长地说:“这两本书真的有‘魔力’,不信,接着往下看。现在,我需要两个小助手,谁愿意?”
同学们纷纷举起了手,而且一个举得比一个高,有的嘴里还不停地叫着:“我!我!”还有的干脆站了起来。老师犹豫了一下后找来了两名女生,她们的任务是把两本音乐书翻开,然后一页一页地交叉重叠在一起。只一会儿时间,原先的两本音乐书,此时已经变成了一本“连体书”了。
周老师把“连体书”拿在手里,向两边拉了拉,说:“现在,老师需要两个大力士来把这本‘连体书’拉开。”
“祁浩成!”“马志杰!”大家异口同声的说出了我们班两位公认的大力士。在一片欢呼声中,两人闪亮登场。祁浩成还不忘卷起了袖子。只见两人相互笑了笑,一副志在必得的神情。在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各执“连体书”的一端,然后两人的一只脚都向后退了一步,一切准备就绪。
“开始!”周老师一声令下,二人便都使出浑身的力气,拼命地向后拉,两人的身子都尽可能地往后压,手则死死地抓着音乐书的书脊,一副誓要将书分开的架势。可再看“连体书”,它却是纹丝不动。此时两位大力士的脸早已涨得通红,手也不住地颤抖起来。没过一会儿,就体力不支,败下阵来。二人一脸茫然地站在一旁,百思不得其解。
“我们来!”熊高原与李天又不服气地一起叫道。周老师笑了笑说:“来吧!”于是,第二次尝试又开始了。可二人最后也是壮志而来,失败而归。
连续的失败,让我们所有人的脸上都写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这是什么情况?怎么会分不开呢?
看着大家满脸的疑惑,周老师一本正经地说道:“孩子们,你们之所以拉不开这两本书,是因为‘摩擦力’在捣乱。你们拉的力气越大,摩擦力就越大。其实要想分开它们,我们只要减小摩擦力就可以了。”说完,周老师抓住书的一角,轻轻地抖了几下,下面的一本音乐书就掉了下来。看到这样的情形,教室里立即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周老师忍不住又意味深长地说:“孩子们!其实,并不是这两本书有‘魔力’,而是摩擦力有‘魔力’,科学有‘魔力’才对啊!”
“科学”这个字眼,对于我来说永远是琢磨不透,是个十分深奥的问题。
有一次,路边的含羞草引起了我的注意。为什么我指尖轻轻碰了它一下,它就会害羞地缩了进去呢?所以我进行了研究:“为什么含羞草会害羞?”和为什么人们称它为含羞草?我从网上找来资料说:“含羞草叶枕基部,有一个较为膨大的组织,叫做:“叶枕”。叶枕里充满着水分,经常胀得鼓鼓的,保持着很大的压力,而且下半部比上半部的压力大。含羞草对外界十分敏感,用冰块接入它的小叶,或者把香烟喷在它的叶片上,它们都会发生反应。有人观察,含羞草传达刺激的速度为每分钟十厘米左右,可以通过茎传达到距离五十厘米的叶柄上和叶片,含羞草如此敏感,对它的生长是十分有利的。
而含羞草的名字据:“十万个为什么”说“当用手指碰一下含羞草,叶子受到震动,叶枕下部细胞里的水分立即会向上部和两侧流去。于是,叶枕下部凹陷,上部鼓起来,小叶相互合拢,叶柄低垂下去,就像姑娘害羞似的。但是过一会儿,它又逐渐恢复原状“含羞草”就是这样得名的。
通过这次的研究和查资料,我才发现科学根本不难学,也并不神秘。只需要用善于观察的眼睛、用勤于思考的大脑和乐于实践的双手去发现,观察和思考就能找到科学。科学就在我身边,让我们一起去寻找科学吧。我爱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