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
中学语文课标对古诗教学的要求:
1、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2、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本节课目标:
1、诵读并背诵本词,在诵读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2、通过品味、朗读,体会词人所表达的情感,感受苏轼豪放的词风
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
难点:
品味理解三个典故的含义,感受作者情感。
一、学习任务单:
1、苏轼简介:
《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
【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
右擎苍。②
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③
亲射虎,
看孙郎。④
酒酣胸胆尚开张。⑤
鬓微霜,
又何妨。
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⑥
会挽雕弓如满月,⑦
西北望,
射天狼。⑧
【注释】
①密州:今山东诸城。 ②黄:黄犬。苍:苍鹰。围猎时用以追捕猎物。
③汉羽林军戴锦蒙帽,穿貂鼠裘。这里与下句“千骑”均指苏轼的随从。
④报:告、语。倾城:指全城观猎的士兵。 ⑤孙权曾亲自射虎于凌亭,这里
借以自指。 ⑥节:符节。汉时冯唐曾奉文帝之命持节复用魏尚为云中太守。
这里以冯唐自比,有不服老与赴边的两屋意思。 ⑦会:当。如满月:把弓拉
足,表示有力。 ⑧古时以天狼星主侵掠,这里以天狼喻西夏。
【品评】
出猎对于苏轼这样的文人来说,或许是偶然的一时豪兴,但他平素报国立功的信念却因这次小试身手而得到鼓舞,以至信心十足地要求前赴西北疆场弯弓杀敌了。苏轼任密州知州刚四十岁。他是四年前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愿请求外任,自杭州来至这北方边郡的。除了他在各地任上致力于地方政绩外,一直要求大用于世。当时西北边事紧张。熙宁三年(1070),西夏大举进攻环、庆二州。四年,陷抚宁诸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就是指宋与西夏的战事。这首词上片出猎,下片请战,不但场面热烈,音节嘹亮,而且情豪志壮,顾盼自雄,精神百倍。同苏轼其他豪放词相比,它是一首豪而能壮的壮词。
把词中历来软媚无骨的儿女情换成有胆有识、孔武刚建的英雄气了。苏轼对此也颇为自负,他在密州写给好友鲜于侁的信中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是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就是指的这首词。
课前我对文本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的研� 通过学生描述一幅幅画面来感受形象与情感。接下来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
得:首先在对文本的语言分析这一环节,疏通文字以后,我做了一个有效的教学设计:上片对出猎的壮阔场面进行了大量描写,也是最直观体现作者“狂”态的。我让学生想象词的上片中壮阔的出猎场面,用“我看见了……,“我听见了……”这样的话语,激发学生对诗词的想象力,让空洞的文字变得生动,更� 其次在读法的指导上,随着教学环节的推进,我对字的重音,句子的节奏,整首词作朗读时所应把握的感情做出了适当的指导,让朗读教学落到实处,学生课前和课中的朗读明显有进步,能读出整首作品的豪放之情。
失:这一节课中,也有遗憾。比如在听读明义的。环节上,没有留有时间为学生答疑,使得下面环节的描述画面有些困难,这些都是因为前一环节的处理不到位,还没有弄懂词义。对学生所答问题的指导上,我做得还不够。没有因势利导,这也提醒了我,面对不同的学情,老师向孩子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自己都要有充分的准备。只有在充分预设的前提下,才能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还应当注意教学的评价语言。这也督促我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加灵活地对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还有对于课堂流程中对于是否要出示苏轼另一首词,以江城子为词调的婉约词,是否要出示,让学生感知的时间不够充分,使得这一环节显得有些突兀,与全文基调不符合,这也是一个大遗憾。由此,我也知道,课堂教学中的取舍很重要。
这一次公开教学已经结束,但是相信它会是我教师之路的一个新的起点。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加认真地上好每一堂课,多上好课,让遗憾变少,精彩变多。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结合注释解释全文大意,了解本词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理解文中所涉及的互文、对偶、排比等修辞。
【过程与方法】
加强朗读训练,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词意,感悟词情,培养学生读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苏轼在仕途失意情况下,仍愿为国效力的旷达胸怀,增强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走出自我,胸怀天下,以"服务社会"为己任。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注释解释全文大意,了解本词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理解文中所涉及的互文、对偶、排比等修辞。
【教学难点】学习苏轼在仕途失意情况下,仍愿为国效力的旷达胸怀,增强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走出自我,胸怀天下,以"服务社会"为己任。
三、教学方法
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请学生展示预习任务的完成情况:简单介绍苏轼,教师补充。并且请学生回忆学过的苏轼的诗词。
2.补充本词的创作背景。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通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2.朗读全文,要求听准字音、语调、节奏、感情。并思考:本词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首三句直出会猎题意,次写围猎时的装束和盛况,然后转写自己的感想:决心亲自射杀猛虎,答谢全城军民的深情厚意。下片叙述猎后的开怀畅饮,并以魏尚自比,希望能够承担卫国守边的重任。结尾直抒胸臆,抒发杀敌报国的豪情。全词"狂"态毕露,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一反词作柔弱的格调,充满阳刚之美。)
(三)细读课文,深入研读
1.教师指名一个学生读,其余学生思考: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出去打猎的?他的心境如何?
(苏轼因此词有别于"柳七郎(柳永)风味"而颇为得意。他曾致书鲜于子骏表达这种自喜:"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因此,此时作者的。心境舒畅,充满豪迈之情。)
2.文中哪一个字最能概括上片内容?(狂)
3.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狂?
(引导学生从着装、人数、气势方面分析。)
4.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鬓微霜,又何妨"的含义。
(年事虽高,鬓发虽白,却仍希望朝廷能像汉文帝派冯唐持节赦免魏尚一样,对自己委以重任,赴边疆抗敌。)
(四)小组讨论,拓展延伸
找出下阕中两个典故,说说其含义。
(五)回顾全文,小结作业
小结:结合板书请学生集体简述本文说明的内容,结束课文。
作业:对比阅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思考两首词在表现手法和所表达的感情上有何异同,下节课来分享一下。
五、教学反思
若想深刻了解本文内涵,把握本文情感,须对苏轼个人生平有一定地了解,在这个问题地处理上,可以预先留下预习任务,让学生先对此进行材料收集和分享,在导入环节讨论。
教学目标:
①识能力目标
a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掌握适当的停顿、节奏与语气。
b鼓励学生从语言的角度欣赏诗词,逐步培养学生整体感悟作品的能力。
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体会词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思想。
b在感悟中同古人心灵交融,学习词人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挫折的豁达胸怀。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a、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b、抓住“狂”,通过品味、朗读体会词人所表达的情感。
难点:理解三个典故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中国是诗的国度,五千年灿烂的中国文化闪烁着诗歌的光辉,唐诗。宋词成为我国文学繁荣的一个象征,今天让我们透过诗歌的字里行间去触摸历史与文化的脉搏。
二新授
(一)解题
江城子,词牌名。密州出猎,词的题目。
(二)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
1、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诗、词、文、书、画均卓然大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词学上,为北宋词坛豪放派主要作家之一。苏轼是豪放词派的创始人。
2、创作背景:这首《江城子密州出猎》,就是他写的第一首,也是最为典型的一首豪放词、苏轼在熙宁四年(1071)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朝廷派他去当杭州通判,三年任满转任密州太守。宋神宗熙宁八年,是苏轼到密州上任的第二年、当时,密州蝗旱相连,而西北方的西夏和辽不断袭扰边境、作为爱国心切、一贯主张抗敌御侮的苏轼,年届“不惑而雄心勃勃”,在贬官外任中,不但尽力解除人民的疾苦,而且时刻准备要驰骋疆场,为国效力、他在这年十月中,祭常山回来,与同僚猎于铁沟、黄茅冈,作此词、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检查预习情况。指名朗读,正音。
2、出示幻灯片,读准字音。
3、听录音范读。提示:注意字音、停顿及感情。
4、再读。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四)赏析,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
1、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内容?你知道词中哪个字写出了他当时的心情?
学生讨论后明确:
(1)词的上阕描绘了出猎时的盛大场面。
(2)词中的“狂”写出了他当时的。心情,狂在装备齐全,随从众多;狂在百姓倾城,观看狩猎;狂在自比孙郎,乘马射虎。
2、上阕描绘这样盛大的出猎,目的是什么?
明确:上阕写出猎盛况,表现了他英武的身姿,进而将自己与孙权相比,表达了词人非凡的气概。同时也为下阕的抒情作铺垫。
3、下阕哪个词集中抒发了他的情怀?表现在哪些诗句上?
明确:“开张”————豪放。
“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4、本词引用了哪些典故?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5、体会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三总结,启示感悟、
1、小结: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作者杀敌为国的雄心壮志,表达了为国效命的坚定决心和爱国思想,并委婉的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2、启示:生活总有许多磕磕绊绊,坎坎坷坷,我们应该学习苏轼以乐观的心态,豁达的胸怀勇敢地面对。
四作业
1、考考自己。根据要求填写诗句。
2、拓展阅读。搜集苏轼的其他诗词阅读赏析。
3、背诵。
板书设计: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上阕记叙出猎盛况(叙事)表达了词人关怀国家命运
下阕抒发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抒情)报效国家的爱国精神。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解释词中的生字词,理解词的字面意义。
掌握词中的文学常识,包括词牌名、苏轼的基本情况等。
能力目标
学会通过分析意象、意境来解读古典诗词的方法。
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朗读能力,能够根据词的情感变化调整朗读的语调、节奏。
情感目标
体会苏轼在词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壮志豪情以及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解读词中的意象,如 “苍鹰”“黄狗”“天狼” 等,理解它们在词中的象征意义。
准确把握词中的情感脉络,从 “少年狂” 到 “报国志” 再到 “壮志难酬” 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
理解苏轼如何在词中巧妙地运用典故来表达复杂的情感。
体会苏轼豪放词风与他的人生境遇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朗读感悟法
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从朗读中感受词的情感、意境和韵律。
合作探究法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词中的意象、典故和情感等问题。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视频和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的内容。
四、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包含苏轼的画像、密州出猎的相关图片、词的朗诵音频等。
准备关于苏轼生平、创作背景的资料卡片。
五、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展示一幅古代将军出征的图片,配以激昂的古乐,提问学生:看到这幅图,你们能想到哪些诗句或者人物呢?由此引出苏轼和他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发放资料卡片,让学生快速浏览苏轼的生平资料,重点关注他在密州时期的`情况。
初读诗词,整体感知
教师播放词的朗诵音频,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字音、语调、节奏。
学生模仿音频进行朗读,教师巡视,纠正学生的读音和朗读节奏。
请学生个别朗读,全班同学进行评价,教师总结朗读要点,如 “老夫聊发少年狂” 中的 “狂” 字要重读,以体现词人的豪情。
解读意象,分析意境
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意象,如 “左牵黄,右擎苍” 中的 “黄”“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等。
分组讨论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描绘出了怎样的画面,每个意象有什么象征意义。例如,“黄狗” 和 “苍鹰” 象征着狩猎的工具,同时也显示出词人的豪迈之气;“锦帽貂裘” 展现出狩猎者的英姿飒爽;“千骑卷平冈” 描绘出宏大壮观的狩猎场景。
让学生闭上眼睛,根据对意象的理解,想象词中的意境,然后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探究典故,体会情感
让学生找出词中的典故,如 “冯唐”“孙权”“天狼” 等典故。
分组探究每个典故的来源和含义,以及苏轼在词中运用这些典故想要表达的情感。对于 “冯唐” 典故,学生要理解苏轼渴望朝廷重用的心情;“孙权” 典故体现了苏轼对英雄的敬仰;“天狼” 则表达了苏轼对西北边疆战事的关心和杀敌报国的愿望。
全班交流讨论结果,教师进行补充和完善。
分析词风,感受豪放
引导学生从词的语言风格、意象选择、情感表达等方面分析苏轼的豪放词风。例如,词中用词大气磅礴,如 “卷”“挽” 等字;意象多为宏大、壮观之物;情感表达直抒胸臆,豪迈奔放。
让学生再次朗读全词,体会豪放词风的特点。
拓展阅读,深化理解
展示苏轼的其他豪放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让学生比较阅读,找出两首词在豪放词风上的异同点。
分享一些后人对苏轼豪放词风的评价,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加深对苏轼词风的理解。
课堂小结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词中的意象、典故、情感和词风等。
强调《江城子密州出猎》在苏轼词作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对后世豪放词创作的影响。
布置作业
背诵全词,并录制自己的朗诵音频,发送到班级群里分享。
以 “从《江城子密州出猎》看苏轼的报国情怀” 为主题,写一篇 400 - 500 字的短文。
六、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朗读感悟法使学生在朗读过程中逐渐体会到词的情感和韵律,为深入理解词的内涵奠定了基础。
合作探究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讨论典故和意象等问题时,思维活跃,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等多种形式,丰富了教学内容,使抽象的诗词变得更加直观、形象。
不足之处
在探究典故环节,部分学生对典故的历史背景知识掌握不足,影响了对词情感的深入理解。
在比较阅读拓展环节,由于时间有限,学生对两首词的异同点分析不够全面和深入。
改进措施
在讲解典故之前,可以先让学生预习相关的历史知识,或者在课堂上补充更多的背景知识讲解。
在拓展阅读环节,可以提前布置比较阅读的任务,让学生在课外有更充足的时间进行分析,课堂上再进行集中讨论和总结。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读出词的韵律和情感。
2.学会赏析词句,感受词的魅力。
3.体会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品味、赏析词的语言内涵。
【学习重点】
体会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品味、赏析词的语言内涵。
【学习难点】
1.领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背诵积累诗词名句,体会诗词的精妙之处。
【学习过程】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细读感悟
1.反复诵读(读准字音、文中标注节奏)。
2.用自己的话描述词所描绘的画面。
三、思考探究
1.说说词的上阕和下阕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各用两个字概括。
2.本词的词眼是什么?
3.上阕中作者的狂放姿态体现在哪些方面?(填写原句)
①“狂”在装备齐全,何等威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狂”在随从众多(阵容庞大),何等雄壮——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狂”在倾城观猎(场面热烈),何等感人——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狂”在自比孙郎,何等豪气——____________________。
4.找出描写出猎队伍的句子,出猎队伍有什么特点?
5.上阕描绘这样盛大的出猎,目的是什么?
6.下阕中词人由“狂”转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愁绪的是哪句?
7.赏析本词的。艺术手法。
苏轼的这首豪放词读来令人荡气回肠,他在这首词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根据下列提示,完成填空。
①衬托,“鬓微霜,又何妨!”以“老”衬“______”,更表现出作者壮心未已的英雄本色。
②用典,“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以少年孙权自比,显示作者的___________;“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表明苏轼渴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隐喻,词中以“__________________”隐喻侵扰西北边境的西夏军队。
④寓情于景,借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达标检测】
1.填空。
(1)这首词的词牌名是_________,从本词的题材及语言风格看,是一首_______词。
(2)本词上阕写景,描写了___________的宏大壮观的场面,突出观猎盛况的一个词是“________”;下阕言志,抒写了词人________________的豪情壮志。
2.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有什么含义?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2)请写出“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大意及其所蕴含的情感。
3.这首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4.对这首词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词是苏轼的第一首最具豪放风格的作品,表现他决心抗击辽、夏侵略的爱国壮志。自此,他树起了“自是一家”的旗帜,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界境。
B.开篇写一“聊”一“狂”两字,更见作者的潇洒豪放,也隐约透露出怨愤之情;再用一个“卷”字,写出众多人马像疾风一样驰骋山冈的壮观的出猎场面。
C.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多种艺术手法,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雄豪气。
D.结尾三句卒章显志,表明作者想要驰骋沙场、为国杀敌、一展宏图的强烈愿望和远大的志向,其耿耿忠心溢于言表,凸显了刚强威武的英雄气概。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理解词作的内容;
2.体会词的韵味,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知词的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4.初步感受豪放派诗词的风格特点,反复朗读感受苏词豪放大气的特点。
【教学重点】
解读全词,了解苏轼的经历和形象,深刻体会诗人虽身处逆境仍渴望为国建功的壮志豪情。
【教学难点】
1.了解词中用典的意义,掌握学习诗歌的方法,领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背诵积累诗词名句,体会诗词的精妙之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国文学,无比璀璨。说起中国文学,不得不说古代文学;说起古代文学,不得不说唐诗宋词元曲;说起宋词,不得不说苏轼;说起苏轼,必说豪放词;说起豪放词,定说《江城子·密州出猎》。因为他是公认的中国第一首豪放词。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去领略苏东坡先生独特的个性风采吧。
从题目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呢?(学生自由发言)
苏轼自己对这首词很得意,于是给他的好友鲜于子骏写了封信,老师从信中选取了片段,同学们感受一下。
课件展示:“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阙,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写呈取笑。”
明确:通过这封信让学生了解苏轼词雄壮、豪放的特�
二、初读课文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
要求:①读准字音,口腔打开,做到字正腔圆。②把握节奏,落实重音。
三、品读课文,体会苏轼之“狂”
(一)品读上阕,分析苏轼的“形狂”
1.分析“狂”的内涵
提问:你从这首词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就是?(狂)什么是“狂”呢?(出示《古汉语常用字典》对“狂”的解释,让学生选择。)
狂:①狂妄,傲慢。②纵情任性或放荡骄恣的态度。③发疯。④失去常态,狂乱。
过渡:明代屠隆说:“善狂者心狂而形不狂,不善狂者形狂而心不狂。”“形狂”指人的外在表现,即行为举止、衣着打扮等异于常人;而“心狂”则是内在的,指人的思想、感情、理想、抱负等与众不同。词的上阕侧重表现“形狂”,下阕侧重表现“心狂”,这首词中出现的是“少年狂”,少年狂其实就是年少轻狂,是不成熟、不稳重的表现。下面我们齐读上阕,看看成熟稳重的“老夫”苏轼有哪些“少年”“轻狂”的表现。
2.分析词中苏轼的“少年狂”
预设:
�
明确:苏轼打猎把猎狗和苍鹰这样凶猛的动物带在身边,来显示他的勇猛。特别是“牵”和“擎”表明,他没有让猎狗和苍鹰去发现猎物,而是把它们带在自己身边,很明显是为了炫耀。另外,苏轼的穿着打扮很抢眼,很张扬,带着“千骑”,场面盛大、招摇。这些确实都是“轻狂”的表现。
(学生自由发言的`同时品味字词,比如“卷”能否换成“到”“过”“扫”?并适时指导朗读。)
②语气之狂:“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明确:这三句话主要让学生体会苏轼自比孙权的口气之“狂”。同时引导学生辨别不同资料对“报”的理解。
为了酬答满城的人都随同去看打猎的盛意。(胡云翼选注《宋词选》)
快告诉全城的人,跟随我去打猎,看我像当年孙郎那样,亲自弯弓射虎吧。(周汝昌等《唐宋词鉴赏辞典》)
明确:这两则资料中,“报”分别被理解为“酬答”和“告诉”。而“告诉”更适合这首词的理解,因为前者射虎是为了酬答百姓的围观,而后者是苏轼告诉全城的人去看他像孙权当年那样射虎打猎,后者更能体现他的“少年轻狂”。
(指导学生从重音、语速、语气等方面朗读上阕)
方法小结:我们在运用资料的过程中,遇到对同一问题有不同见解时,要根据词的情感基调来判断,这样才能够做出正确的取舍。
(二)品读下阕,分析苏轼的“心狂”
1.比较阅读“酒酣胸胆尚开张”和“鬓微霜,又何妨”,看哪句更能体现苏轼之狂。
明确:前句中“尚开张”的“尚”是“尚且、还”的意思,说话的底气明显不足。而“又何妨”一句斩钉截铁、不容置疑地表现出了他对“鬓微霜”的不在乎,因此后者更能表现苏轼不服老的狂气。
(指导学生从语速、语调、重音方面朗读“鬓微霜,又何妨”一句。)
2.结合资料,探究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句中苏轼到底是自比冯唐还是自比魏尚。
作者在这里以守卫边疆的魏尚自期许,希望得到朝廷信任。(胡云翼选注《宋词选》)
持节二句:注家向来以为东坡是以魏尚自许,未切,实是自比冯唐……苏轼自比冯唐,一以老,二以筹边远略也。(徐永年、曹慕樊《东坡选集》)
提示:让学生从苏轼、冯唐、魏尚三人的生平、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词的情感基调来讨论,看哪种观点更适合这首词的理解。
明确:冯唐一生屡遭贬官,到老都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魏尚虽然被贬官,但后来又重新得到重用,而且把云中郡治理得很好,令匈奴人忌惮不已。而此时的苏轼,因为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被排挤出京城,因此他更希望能够出现一个冯唐那样的人持着朝廷的符节使自己能够像魏尚一样重新得到重用。在宋辽边界之争中,宋国最终割地七百里给辽国,所以,苏轼也希望自己像魏尚一样平息边界之争。这些都表现出他的抱负远大,是他“心狂”的表现。因此,苏轼自比魏尚更加合理。
方法小结:对同一问题存在分歧、甚至对立的资料,除了从词的情感基调进行判断外,还要结合人物生平以及时代背景,仔细研究后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3.运用资料,理解“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中“雕弓”的内涵。
出示资料:
天狼星是大犬座中的一颗最亮星,在天赤道以南。通过计算,在北京地区,天狼星的最高高度是33度。苏轼写这首词的时候是在密州,北宋的密州是现在的山东诸城,其地理纬度是36度,那么天狼星在密州所见到的最高高度是37度。因此,密州看天狼星,只能在东南和西南,是绝不会出现在西北方向的。(刘海波《苏东坡看到天狼星吗?——谈天球赤道坐标系》)
提问:天狼星应该出现在苏轼的东南或西南方向,可他为什么要“西北望,射天狼”呢?在学生困惑时出示资料,引导学生讨论——
狼一星在东井南,为野将,主侵掠。弧九星,在狼东南,天弓也,主备盗贼,常向于狼。(《晋书-天文志》)
明确:雕弓非实指,而是指天上的“弧矢”星座,即天弓。我们似乎看到苏轼化身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拉动了那把“天弓”,射向了控制侵略的“天狼星”。于是,天下太平!这一举动正是他报效祖国的“心狂”的生动表现。
(三)结合资料,体会苏轼的“进取之狂”
投影出示:
有人说:“苏轼既有报国之志,应奔赴沙场,而苏轼却只‘发少年狂’而无行动;为官者,应勤政爱民,而苏轼却打猎消遣。因此,苏轼之狂,是不思进取,是消极之狂,不可取也!”
明确:苏轼被排挤出京城,失去了宋神宗的信任。他虽有报国之志,却得不到朝廷重用。因此,“狂”的背后是深深的无奈,从词中“老夫”“聊”“尚”这些字也可看出一二。苏轼虽被排挤,受冷遇,但他依然为百姓着想,他在杭州和密州时,为百姓做了很多实事,政绩突出。因此,苏轼打猎时故意表现出与年龄和身份不相符的“狂”气,是向朝廷证明:自己虽然快四十岁了,虽然是文官,但仍有少年的狂气,可以像武官那样奔赴沙场,英勇杀敌!他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够重新被朝廷重用,为国效力!孔子说:“狂者进取。”韩愈说:“狂者,志极高而行不掩。”所以,苏轼的狂是进取之狂,他的志是报国之志!
四、课堂小结
其实,苏轼的“狂”是极度自信的外在表现,是他在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时进行的自我调整,是进取之狂。这是苏轼作为天才文人不可或缺的一种气质,是苏轼在个性上的独立张扬,在行为上的越矩放纵,是他不同于世俗浊流的精神外现。正是这样的进取之狂才滋养了苏轼这样才华横溢而又不得志的失意文人,使 让我们永远记住他的名字——苏轼。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词,背诵全词。
理解词中的基本意象,掌握词的基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引导学生分析词中的人物形象,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苏轼豪放的词风,体会词人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词中的意象,如 “天狼”“锦帽貂裘” 等,把握词的主要内容。
体会苏轼豪放词风的特点,包括用词、意境等方面。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词人的情感,尤其是在报国无门的境遇下仍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情感。
对词中典故的理解和把握,如 “冯唐”“孙权” 典故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
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词的韵律美,初步理解词的内容和情感。
情境教学法
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词中的意境。
问题引导法
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深入理解词的内涵。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苏轼的生平简介、《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朗诵音频和相关图片。
有关苏轼的补充资料,如他的其他词作等。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古代将士出征狩猎的视频片段,引出课题。提问学生:在古代,狩猎除了是一种娱乐活动,还象征着什么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简单介绍苏轼的生平,重点提及他在仕途上的坎坷经历。
初读全词
教师范读全词,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
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课下注释,初步理解词的大意。
请学生个别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教师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
研读全词
让学生找出下阕中的典故,如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和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天狼。”
讲解典故的含义:“冯唐” 的典故表达了苏轼渴望得到朝廷重用,像魏尚一样重新被起用,为国效力的愿望;“天狼” 在这里指代西夏,“西北望,天狼” 表达了苏轼渴望抵御外敌,杀敌报国的决心。
提问学生:下阕体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引导学生体会苏轼在报国无门的情况下仍然壮志未酬的复杂情感。
提问学生:上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找出描写狩猎场景的词句,如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讲解其中的意象,“黄” 指黄狗,“苍” 指苍鹰,这些都是古代狩猎时常用的伙伴,“锦帽貂裘” 则是显示出狩猎者的威武英姿,“千骑卷平冈” 描绘出大队人马像狂风一样席卷平坦的山冈的壮观景象。
分析词的上阕
分析词的。下阕
体会词风
引导学生从用词、意境、情感表达等方面体会苏轼豪放的词风。
对比苏轼的婉约词(可简单举例),让学生更鲜明地感受其豪放词风的特点。
拓展延伸
让学生分享自己知道的其他表达报国情怀的古诗词。
教师补充一些与苏轼同时期的豪放派词人的作品片段,进行对比阅读。
课堂小结
与学生一起回顾全词的主要内容、词人的情感以及豪放词风的特点。
强调苏轼这首词在词史上的重要意义。
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全词。
以 “我心中的苏轼” 为主题,写一篇 300 字左右的短文。
六、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通过诵读法,学生对词的韵律和情感有了较好的把握。
情境教学法和问题引导法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了词中的意象、典故和词人的情感。
拓展延伸环节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不足之处
在典故讲解时,部分学生理解起来还有一定难度,可能是由于历史知识的欠缺。
对词风的体会环节,学生的回答较为单一,缺乏深度,教师引导还不够深入。
改进措施
在讲解典故之前,可以先补充一些必要的历史背景知识,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
在体会词风环节,可以提供更多的比较范例,引导学生从更多的角度去分析,如从意象的选择、情感的浓度等方面。